最近法拍房市场可太有意思了。
最高法去年出了个指导意见,本意是想规范网络司法拍卖,结果没想到直接带火了这个原本小众的市场。
2025年开年,常州、中山、苏州这些地方突然开始玩起了新花样——用公积金买法拍房,这事儿放三年前简直不敢想。
现在你只要凑个首付就能去法拍市场淘金,跟买普通二手房差不多流程。
中指研究院那帮搞数据的朋友告诉我,今年上半年虽然全国法拍房成交量微降,但玩法已经完全不一样了。
记得前两年提起法拍房,大家第一反应都是"水太深"。
我有个做建材生意的朋友老张,2019年在杭州余杭区捡漏过一套法拍房,当时全款砸了280万,比市场价低了快四成。但过户时发现原房主的债主天天上门闹事,装修到一半还被物业告知欠了三年物业费。
现在可好,常州新规要求法拍房必须"产权清晰、无居住权限制",相当于给房子做了个全身CT。苏州更狠,直接把公积金贷款额度顶到150万,利率还跟着最新政策走。这哪还是当年那个鱼龙混杂的法拍市场啊,简直比二手房交易还规范。
数据不会骗人。今年上半年全国法拍房挂拍量少了3.3%,但成交率反而从20%涨到21.1%。
最魔幻的是成交均价,直接从5374元/㎡掉到4912元/㎡,活脱脱打了9折。你可能会说这不是跌了吗?
但懂行的都知道,现在能进法拍市场的房源质量可比以前强多了。就像商场打折,去年清仓的是积压库存,今年打折的可都是当季新品——深圳那些法拍房成交价能挂到4.9万/㎡,折价率却高达94.7%,几乎贴着市场价走,这说明什么?说明好房子根本不愁卖。
住宅类法拍房现在成了香饽饽。全国5.1万套的成交量里,重庆人最生猛,半年抢了3024套,成都人也不甘示弱拿下1580套。有意思的是温州人,明明挂拍量才1527套,硬是成交了1083套,清仓率超过70%,这购买力简直恐怖。
不过要说最夸张的还是北上广深,3424套的成交量只占全国6.7%,但成交金额愣是吃掉全国三成份额。北京西城区有套59平的老破小,评估价580万,二拍时被十几个买家哄抢到672万成交——现在连法拍房都开始溢价了,这世道真是魔幻。
商业法拍市场倒是另一番景象。8.7万套的挂拍量只成交1.5万套,清仓率还不到住宅的一半。
我在佛山认识个做服装批发的老板,年初花76万拍下某商场负一层的铺面,结果发现原业主签的租赁合同还剩9年,现在每月租金还不够还贷款利息。不过工业用地倒是意外走俏,虽然全国只成交390宗,但像东莞松山湖有块50亩的地,三拍时直接比评估价高出23%成交——看来实体产业的投资人比炒商铺的老板们精明多了。
现在的法拍市场特别像开盲盒。一线城市的盲盒里可能开出劳斯莱斯(比如深圳湾某套法拍豪宅今年3月拍出1.2亿),三四线城市的盲盒里可能是奥特曼玩具(河南某县城140平的房子8万块没人要)。
但甭管开出来什么,现在都有了"七天无理由退货"——最高法新规明确法院要负责清场交付。苏州工业园区有套法拍房,原业主在屋里供了尊关公像死活不肯搬,最后执行法官带着开锁师傅和搬家公司直接上门,从立案到交房总共就17天。
公积金新政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。以前玩法拍的都是现金流充足的投资客,现在常州刚需族也能入场了。朋友的表弟在常州经开区当中学老师,今年用公积金+商贷组合贷,首付35万就拿下一套评估价180万的学区房,比周边二手房便宜40多万。
更绝的是中山的"商转公"政策,有个灯具厂老板把去年商业贷款买的法拍别墅,今年直接转成3.1%利率的公积金贷款,每月少还将近7000块。这些政策骚操作让法拍市场突然多了许多烟火气。
不过要说最会玩的还得是浙江人。杭州有家中介专门做法拍房"代拍"业务,客户看中房子后他们垫资全款拍下,等客户办好贷款再过户,收3%服务费。今年上半年经他们手成交的57套房里,有49套都是二拍阶段拿下的,平均比一拍价低12%。老板跟我说了个金句:"现在拍法拍房就像赶集,头茬菜最新鲜但最贵,晚市收摊前才能捡着便宜货。"
当法拍房从冒险家的游戏变成普通人的机会,这个市场才算真正成熟了。现在唯一的问题是:当所有人都举着公积金冲进法拍市场时,那些真正的"漏"还能剩多少?
就像我温州做鞋贸的朋友说的:"以前是十个人里有一个懂法拍,现在十个人里有九个带着计算器来砍价,还有一个是银行信贷员。"
配资平台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