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一出台,可在城乡之间激起了不小的波澜。文件里有两大禁令特别引人关注:城镇居民不让购买宅基地,退休老人也不能购买农房。这政策一出来,农村和城市就像上演了一场“双城记”,一边是农村资产价值蹭蹭往上涨,另一边却是城市老旧社区面临着生存危机,这到底是咋回事呢?
先说说农村这边,宅基地的价值就像开了挂一样,为啥这么说呢?有三重推力在使劲呢。第一重是旅游经济的带动,你看皖南的民宿集群,以前就是普通的农村房子,现在改造成民宿后,年收益直接增长40%。周末的时候,城里的游客都往这儿跑,住民宿、吃农家菜,农村的房子一下子就成了赚钱的宝贝。第二重是基础建设的升级,2024年农村道路硬化率都达到98%了,以前坑坑洼洼的土路,现在都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,开车直接能到家门口,物流也方便了,农产品能运出去,外面的人也能轻松进来。第三重是稀缺性价值,现在城镇住宅均价和农房成本差不多是15:1,就好比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的钱,在农村能盖15套差不多的房子,这差距可太大了。
再看看隐形成本,在城市生活,尤其是北上深这样的大城市,平均月支出7820元,房租、房贷、吃喝拉撒,哪哪都要钱,压力山大。而在乡村呢,平均月支出才3260元,自己种点蔬菜、养点鸡鸭,吃的是有机食材,成本还低。就说食品安全吧,在城市超市买有机食材,价格贵得离谱,而在农村自己种,不仅新鲜,成本还只是超市价的零头,这日子过得多舒坦。
再瞧瞧城市的老旧小区,那问题可不少。是代际需求断层,70后、80后这一代人,上有老下有小,想返乡吧,却有不少瓶颈。城镇医保覆盖率达到92%,而农村新农合只有68%,老人看病是个大问题,在农村担心医疗条件不好,在城市又觉得老旧小区住得不舒服。还有适老化改造也滞后,全国电梯加装完成率仅37%,家里有老人的,上下楼特别不方便,爬几层楼就气喘吁吁的。
不过,也有一些好的改造范式值得借鉴。苏州古城采用“修旧如旧”的模式,把历史街区改造得既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味道,又提升了居住品质,房子的价值也跟着上涨了。重庆的垂直森林社区,在老旧住宅搞立体绿化,不仅改善了环境,还让小区看起来更漂亮,住起来更舒服。而且现在智能适老刚需的成本也在下降,跌倒监测系统安装成本从2万元降到4000元,以后给老人在家安装个监测设备,也没贵了,安全性也提高了。
面对这种城乡的变化,我们得想想新的共生模型。宅基地证券化试点就是个不错的方向,浙江安吉就有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旅游公司的案例,村民把宅基地的使用权租赁出去,还能参与收益分红,既能享受农村的发展红利,又不用离开家乡。
对于城市的老旧小区,也可以进行价值重估。比如北京二环内的老旧社区,地段稀缺性摆在那儿,只要好好改造,还是有很大的溢价空间。上海愚园路的“弄堂创业孵化器”就是个好例子,把老旧的弄堂改造成创业空间,吸引了不少年轻人,不仅盘活了老旧小区,还形成了独特的社群文化。
从政策层面来说,可以建立宅基地流转收益反哺城市适老改造的财政闭环设计,让农村宅基地流转获得的收益,用来支持城市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,这样城乡之间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。
市民如果想参与乡村建设,有3条合规路径可以走:可以租赁宅基地的使用权,参与农村的产业项目;也可以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,支持农村的旅游、农业等产业发展;还可以作为志愿者,参与农村的文化、教育等公益事业。不过,在进行宅基地投资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法律风险,提前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,别踩了法律的红线。
说到底,“居住自由”的本质是选择权体系的完善。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,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问题,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宅基地新政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,老旧小区也能通过改造实现逆袭,城乡之间不是对立的,而是可以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的。
你对宅基地新政和老旧小区改造有啥看法呢?身边有没有相关的例子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。
配资平台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