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的商场里,李阿姨拖着疲惫的身子跟在儿子身后。
"妈,给我买那双限量版球鞋吧,才三千多。"儿子头也不回地走向耐克专柜,完全没注意到母亲攥着工资卡的手在发抖。这种场景在各大城市商场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,现在的年轻人把"啃老"玩出了新花样——不是死皮赖脸要钱,而是理直气壮地享受。
前几天网上疯传的那个街头采访视频看得人心里发凉。记者问几个打扮时髦的年轻人:"新中国哪年成立的?"有人挠着头说1997年,还有人信誓旦旦说是2001年。问到父母生日时,一个个支支吾吾像在参加知识竞赛。问到农民年收入,有个染着黄毛的小伙子张口就来:"现在种地都机械化了吧,一年赚个百八十万不是问题?"这段视频点击量破了千万,评论区炸开了锅:"现在年轻人怎么这么离谱?""这不是笨,是压根不往心里去!"
张教授在心理咨询室遇到过一个典型病例。26岁的王磊研究生毕业后在家躺了半年,每天睡到自然醒,打游戏点外卖。父亲突发心梗住院,他嫌医院WiFi太慢愣是没去陪护。"我爸有我妈照顾就行了,我去也帮不上忙。"说这话时他满脸理所当然,完全没意识到哪里不对。张教授拿出诊断报告:典型的"空心病",这类患者60%从小被要求"只要学习好就行"。
老刘家的故事更让人唏嘘。闺女从小到大都是学霸,老刘两口子把闺女当祖宗供着。洗碗怕伤手,过马路怕被撞,连书包都是妈妈每天帮忙整理。去年闺女保送名校,开学第一天在宿舍群里哭诉:"洗衣机怎么用啊?袜子要手洗吗?"老刘连夜坐高铁去学校教女儿用洗衣机,回来还被老婆埋怨:"让孩子受这委屈!"
这种养育方式有个专业名词叫"工具化教育",简单说就是把孩子当考试机器养。心理学研究发现6到12岁是培养责任感的关键期,可很多家长把这个黄金期全用来刷题了。孩子想帮忙做家务?"去去去,写你的作业!"孩子问妈妈工作累不累?"小孩子别瞎操心!"久而久之,孩子会觉得:"原来我对这个家来说就是个刷题工具人啊。"
菜市场里,王大妈正在教孙子辨认蔬菜。"这芹菜是你张爷爷凌晨四点去批发市场进的,卖不完就得烂手里。"孩子睁大眼睛:"张爷爷不是住大别墅吗?我看他朋友圈晒过游艇啊!"王大妈哭笑不得,现在孩子对真实世界的认知全靠抖音滤镜,觉得人人都该活成网红。
赵女士在公司是雷厉风行的部门主管,回家却要给22岁的儿子洗内衣。同事们都劝她别这么惯着,她总说:"孩子工作压力大嘛。"结果儿子上周辞职了,理由是"上班要打卡不自由"。现在天天在家直播打游戏,美其名曰"创业"。赵女士偷偷算过账,儿子所谓的"创业"每月倒贴三千多。
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:家长越爱说"你只要好好学习",孩子越容易变成生活白痴。李老师的班上有个学生连鞋带都不会系,每次体育课都得同学帮忙。一问才知道,这孩子妈妈是知名律师,从小跟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就是:"这些杂事不用学,将来请保姆就行。"
改变这种状况其实不难,关键要让孩子早点接触真实世界。周先生每周都带儿子去社区敬老院做义工,小家伙现在会主动给奶奶捶背,还把自己压岁钱捐给山区儿童。隔壁单元老杨让上初中的女儿管家里的买菜账本,现在小姑娘比菜市场大妈还会砍价。这些孩子身上都有个共同点——知道生活的不容易,懂得感恩。
某重点中学做过追踪调查,那些经常参与家务的学生,长大后职场适应能力明显更强。反倒是那些"十指不沾阳春水"的学霸,工作后遇到挫折更容易一蹶不振。这个结果挺耐人寻味的,原来会煎鸡蛋的孩子反而更抗压。
晚饭时间的老王家特别热闹,大人小孩轮流讲今天的见闻。上个月小王同学在饭桌上宣布:"我以后要考上交大,这样就能发明机器人帮爸爸修车了!"老王当时差点泪崩,比听到儿子考满分还激动。这种教育就像种树,不能光施肥,还得让树苗经历风雨。
教育专家们发现一个有趣规律:知道妈妈工作有多累的孩子,长大后更孝顺;了解爸爸赚钱不容易的孩子,更懂得规划零花钱。这种认知不是靠说教能培养的,得让孩子亲身感受。就像学游泳,在岸上背再多理论也不如下水扑腾几下。
深夜的写字楼里,刚加完班的刘雯收到儿子发来的微信:"妈,我煮了面条在锅里,记得热着吃。"这个曾经连电饭煲都不会用的男孩,现在居然会担心妈妈饿肚子。刘雯看着手机笑了,这比儿子考上重点中学还让她欣慰。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不就这个嘛——养出个知冷知热的人。
最近网上流行一个词叫"满分儿女",不是指成绩好,是说那些懂得体谅父母的孩子。有个视频拍到农民工父亲去大学看儿子,孩子当着室友的面自然接过父亲手里的蛇皮袋。这个画面获得百万点赞,评论区都在夸:"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。"看来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,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优秀。
本文就是要把社会正能量给宣扬起来,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给倡导出来。要是有侵权的情况,就联系我们,我们会立刻进行删除或者修改。
配资平台查询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